铜川,这个因煤而生的城市,在共和国经济建设中,为陕西乃至西北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。50年代,铜川被列入我国的重要煤炭基地建设,一批支援大西北建设的产业大军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这里,给煤城铜川注入勃勃生机,一家几代献身煤炭的比比皆是,我家也算其中之一吧。
外公祖籍河南,当年的“花园口事件”造成千里黄泛区,外公、外婆带着母亲与成千上万老乡一样一路向西,起初在观音堂小煤窑卖苦力,仍不能维持生计,后到西安尔后铜川。解放后,外公在史家河矿参加工作,1958年前苏联援建的西北最大矿井开工,外公以近60岁高龄加入建井队,吃住在风井施工工地,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矿井投产后担任运输区副区长,当年外公以力大无比名扬矿山,三吨重的矿车掉道,60多岁的他一人就能用膀子扛上去,连年轻小伙子都敬他三分,多年后矿区还流传着他的神奇传说。外公干到65岁才退休,退休后仍旧在煤场工作,去世时96岁,当属矿工中的寿星,有一年的重阳节市民政局还派专人看望了他老人家。
在那个火红的年代,铜煤人为祖国经济建设付出了全部。60年代初,父亲从陕西师范大学印刷厂来到铜川,成为后来全国高档普采三连冠光荣区队的一员。父亲生性谨慎,不善言谈,对工作一丝不苟,一生敬业,工作中从没出过半点差错。在我的记忆里好像父亲很少休班,工作—休息—工作,那个年代父辈们把工作当成了事业。70年代初期,身为工读学生(半工半读)的二哥也加入了矿工的行列。在全国恢复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,1973年矿井首次完成设计年产量,那一年,矿上比过年还要热闹,外公高兴的说:建矿时的愿望实现了。
80年代中期,我技校毕业回到了矿山,后经过进修干上了采矿技术员。当时矿上除了高档普采还有炮采,我正好经历了矿山由炮采、高档普采走向全面机械化采煤的过程。1997年4月1日,矿综合机械化采煤队在局安全培训中心正式组建,同年4月我被抽调到矿动力科机械化办公室,直接参与了首个综采工作面的技术管理工作,在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,设计绘制了首采综采面的设备安装布置图、三机配套相关尺寸图。1997年10月1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,第一台综采支架入井安装,那些日子,矿工们拿出了当年搞采煤大会战的劲头,一切为综采让路,运输、安装、调度,多少干部工人加班加点,饿了吃口干粮,困了上井打个盹,大家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:早日投产。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,1997年12月1日293综采工作面正式投产。而后又上了一套轻型综采设备、三套综掘设备,实现了矿井机械化率100%。
一晃建矿五十多年了,现今我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矿工,而生我养我的矿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父辈们开创的事业经历过曲折更有过璀璨,几代矿工形成的铜煤精神是留给后辈们的巨大财富,共和国的建设史上有铜煤人的骄傲,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铜煤人将一如既往,以铜煤精神再创辉煌。
编辑:郝 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