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矿事故就像一把高悬的“达摩克利斯剑”,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,如何消除煤矿事故的发生,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“零”目标,一直是众多煤炭人探讨的一个话题。
近日,笔者作为职工代表有幸聆听了铜川矿业公司(局)宋志刚局长在八届五次职代会暨2011年度工作会上的报告,宋局长在讲到安全管理时,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“要把预防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,贯穿安全生产的全过程。”引起了笔者的沉思,回顾近年来我局各类人身事故的成因,不禁发现,我们天天讲,日日说,耳熟能详的“安全第一、预防为主”的理念,实际上并未落到实处, 在安全管理上,仍存在不少误区。
一、忽视事前防范,注重事后追查。作为煤炭行业来说,只有居安思危、未雨绸缪,时刻保持危机意识,才能实现长治久安。但是当前一些单位在安全管理上却是本末倒置,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了事故原因的追查上。诚然,搞清事故发生的原因,有利于我们杜绝事故的重复发生,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,预防才是有效杜绝事故的唯一途径。轻预防,重追查的结果只能是职工安全意识淡薄,隐患问题屡查屡现,一旦发生事故,给职工印象最深的,不是如何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,而是违章人受到了什么处罚。
二、忽视措施制定,注重吸取教训。长期以来,我们对安全事故的态度,一直是采取“前车覆,后车鉴”的方式,通过深层的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,进而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规范操作。其实这是抓安全管理的无奈之举,毕竟事故发生在前,我们吸取教训在后。更主要的是,重教训,轻措施,直接导致了一些规程措施往往是“拿来主义”,生搬硬套,缺乏研究和思考,内容笼统片面,只交代了严禁怎么做,不得怎么做,却没有说明应该怎么做,为什么这么做,过于简单和粗放。
三、忽视职工教育,注重生产布置。强化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是搞好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,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,一些生产单位常常忽视职工的安全教育,而把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了井下的生产布置上,一味的强调在技术层面上下功夫,单凭技术手段来实现安全管理,在职工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上是喊得多,做得少,把安全培训往往看做是应付检查,走走过场,缺乏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,考试时不是指派专人答卷,就是把答案公布于众,让大家传抄,非但没有起到增强职工安全意识,提高职工自主保安能力的效果,反而淡化了职工的安全意识,造成了职工对安全培训的不重视。
针对以上误区,笔者以为,要实现安全管理,要实现安全“零”目标,还是要返璞归真,坚持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。
一是重视事前防范,加大隐患排查整改的力度。从事故源头入手,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,做到防患于未然。重点是隐患排查,安检人员要勤观察,勤走动,随时注意生产工作现场出现的变化,以便及时掌握新情况,解决新问题,决不能马马虎虎,得过且过,必须要有超前意识,懂得防微杜渐,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。
二是规范安全措施的编写。在每一项工程开工之前,规程编写人员要提前准备,实地考察,充分了解掌握井下的地质构造条件,支护方法、施工工艺、设备设施配置等具体细节情况,在措施的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周全,仔细推敲,把以前同类工程发生的事故的防范措施收编在内,并坚持动态修改,保证工程措施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。
三是加强职工安全培训考核力度。通过监督检查,防止安全培训流于形式。对每一个不同的工种和岗位中,要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,充分预见安全管理可能出现的漏洞,提前全方位地进行特殊时期的安全意识教育,给职工打好思想上的“预防针”,职工就能在舆论和制度的双重约束下,安全意识始终跟上节拍,在工作中自觉履行工作职责。此外,要改原有“大锅饭”式培训为“自助餐”式培训,重点加强职工 “危险预知”能力的教育,有针对性的进行危险源辨识培训,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危险源辨识,杜绝生产环节的安全漏洞,从根本上实现安全生产。
(作者系王石凹煤矿党政办公室主任)
编辑:刘孝文